胡亥(公元前230年~公元前207年),即秦二世。嬴姓、赵氏、名胡亥。秦始皇第十八子,公子扶苏之弟,秦朝第二位皇帝。
一、沙丘之变:篡位登基的阴谋开端
秦始皇统一了中国,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,奠定了封建帝国的基础。作为一代帝王,在关系到他秦家天下“传之万世”的帝位继承人选上,秦始皇还是比较明智的。
秦始皇诸公子中,公子扶苏是长子,但并不为他所喜欢。不过,为了秦家基业,他还是着意地培养扶苏。扶苏被派往北部边疆与大将蒙恬代兵戍边,实质上是对他的考验和锻炼。实际上,扶苏在诸公子中确实是比较突出的,尤其超出他的小老弟胡亥许多。
少公子胡亥是和乃兄截然不同的人物。虽说他也受到了良好的宫廷教育,但生性是一个“公子哥”的脾性,毫无风范可言。胡亥在做公子时,有一次秦始皇与群臣置酒宴会,召来诸子赐食并先退下,胡亥下阶后,看到群臣的鞋子中摆的比较好的,就一阵乱踩而去。诸子看到胡亥这种行径的,莫不叹息。
展开剩余90%胡亥的一生,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和赵高的关系,可谓“成也赵高,亡也赵高”。这赵高本是宫中的一位宦官,因为他精通狱法、身高力大,又能写一手好字,被秦始皇提拔为车府令,掌管皇帝的车马仪仗队。赵高生性狡诈,深藏不露,又巧舌如簧。善于奉迎。他教胡亥书法和判案,很快取得胡亥欢心,二人结下了深密关系。
秦始皇巡游天下的那年,胡亥年已20岁。可他玩性正盛,极力请求随行。秦始皇宠爱这位少公子,便答应了他的请求。不巧的是,秦始皇巡游多至沙丘平台(今河北广宗西北),便一病不起。他深知自己来日不多,而当时朝中未立太子,长公子扶苏还在北部边郡监兵,便及时留下了皇位继承问题的遗嘱。遗嘱命扶苏把兵事移交将军蒙恬,急赴咸阳主办丧事,并继承皇位。遗嘱加盖密玉玺封后,存在中车府令赵高处,还没来得及交予使者送出,秦始皇便与世长辞了。
赵高深知胡亥是秦始皇最宠爱的幼子,且性格懦弱易控,便以“废兄立弟,商汤周武可为”的权术之说游说胡亥。胡亥经赵高一番蛊惑,终于动了夺位之心。
说通了胡亥,还必须有李斯的配合才成。于是赵高又去游说丞相李斯。赵高对李斯说胡亥"辩于心而诎于口"(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)。又威逼利诱丞相李斯:“若扶苏继位,必用蒙恬代汝为相!”在权力诱惑下,三人合谋封锁始皇死讯。
于是,胡亥、赵高、李斯毁掉原来的遗嘱,诈为始皇帝遗诏丞相,立胡亥为太子,又伪造一封遗书给扶苏和蒙恬,这封假遗诏称扶苏和将军蒙恬率领几十万军队屯边十多年,不但不能开拓疆土,耗费巨大,没有功劳,反而几次上书诽谤,又因为不能回京做太子而日夜怨恨,实为不孝,故赐剑自裁。将军蒙恬不事规劝,实为不忠,命把兵权移交偏将王离,然后自杀。假遗诏加盖皇帝玉玺后,派胡亥的亲信为使者,日夜兼程,前往北边送交扶苏。
扶苏拜读诏书,泪如泉涌,当即进入内舍,打算自杀。蒙恬恐其中有诈,劝扶苏先不要自杀,请示属实再死也不算晚。使者站在旁边不断催促,扶苏为人仁义,见此情景,对蒙恬说:“父亲命令儿子死,还何必再请示呢?”说罢,含冤自刎。蒙恬深疑其中有诈,想拖延时日,看个水落石出。使者见蒙恬不肯死,便把他关进阳周(今陕西子长北)的监狱,去向胡亥复命。
胡亥、赵高、李斯听说扶苏已死,以臭鱼掩盖尸臭,急忙返回咸阳,发布秦始皇逝世的消息。接着,胡亥举行即位大典,是为秦二世皇帝。赵高升任郎中令,全面掌管宫中警卫,并成为二世宠臣。
二、恐怖统治:血洗朝堂与民怨沸腾
胡亥虽然登上了帝位,但他心中明白自己名不正言不顺,若想随心所欲地玩乐,还必须首先翦除异己,方可高枕无忧。
李斯害怕丢官失禄,就阿谀二世心意,写了一篇“行督责之术的”的文章,作为良策上呈二世。督是督察,责是治罪,行督责之术就是用督察治罪的权术来对付臣民,李斯把督责之术提到极端重要和万能的地步,要二世高度集中权力,独断专行,用深罚重刑控制臣民,实行极端残酷的血腥统治政策。
胡亥推行"督责之术",将法家思想异化为恐怖统治工具:
1.宗室清洗:
在这一场屠戮当中,最惨烈的要算秦二世的骨肉兄弟和同胞姐妹了。一次,在咸阳市上,二世的12个兄弟同时被砍头,腔血喷射,触目惊心。又一次,在杜邮(今陕西咸阳东)的刑场上,二世的6个兄弟和10个姐妹同时被活活辗死,血肉狼藉,惨不忍睹。公子将闾三人,平时行为十分谨慎,一时编造不出罪名,就把他们囚在内宫,诸公子大都被杀以后,赵高派使者对他们说:“你们不像臣子,论处死刑,行刑官马上就来执行。”将闾说:“宫廷之礼,我们未敢失仪;廊庙次位,我们未敢失节;受命应对,我们未敢胡说。什么叫不像臣子?愿听清楚再死。”使者回答:“我没参与论罪,无可奉告,仅执行使命而已。”将闾仰首呼天三遍,喊叫:“天啊!我没有罪!”兄弟三人抱头痛哭,拔剑自杀(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)。
在诸兄妹中,最幸运的要算公子高了。看到兄弟姐妹们都惨遭毒手,自知难免一死,想逃走又怕连累亲人,为了保存亲友,就上书一封,向二世提出为父皇殉葬骊山脚下的要求。二世见书大喜,批准他的请求,赏赐十万钱殉葬骊山。在二世众多的骨肉兄弟中,公子高可谓一个“善终”者了。
2.官僚屠杀:
首先遭到杀害的是蒙氏兄弟。秦二世本想仍用蒙氏兄弟为将,可是赵高因早年犯罪受过蒙毅制裁,怀恨在心。捏造说先帝早就想立胡亥为太子,只是因蒙毅谏阻才未立成,于是二世就打消了释放蒙恬的念头,并把蒙毅囚在了代郡(今河北蔚县东北)狱中。二世遂决定先拿蒙氏兄弟开刀。他派御史曲宫到代郡监狱宣布蒙毅“罪状”,令蒙毅自杀。蒙毅据理力争,曲宫知道二世用意,不听蒙毅申辩,逼杀了蒙毅。二世又派使者到阳周逼蒙恬自杀,蒙恬希望进谏后再死,不允,最后仰天长叹,服药自杀。
蒙氏兄弟死后,秦二世让赵高主管办案。赵高罗织罪名,大批朝臣被杀,右丞相冯去疾和将军冯劫认为“将相不辱”,相继自尽。每位大臣含屈而死,往往还要连及一串亲友,就是担任宫廷警卫的亲近侍臣三郎官也有不少人无辜受害。屠戮中,赵高乘机安插亲信,兄弟赵成任中车府令,女婿阎乐为咸阳县令,其他如御史、谒者,侍中等要职,多更换为赵氏人。秦二世毫无心机,以为赵高安置的亲信,就是自己的亲信。
在这一场大屠戮中,对胡亥夺位有功的李斯也不能幸免。曾经写下义正词严的《谏逐客书》的李斯,良心未泯,总想找个机会进谏。惯使权术的赵高还真给他提供了一个机会,却是设下圈套使二世对李斯不悦,并乘机罗列三项罪名:第一,沙丘之谋,丞相是参与的,现在陛下做了皇帝,而丞相的富贵却没增多,他的意思是想分土为王;第二,丞相的长子李由任三川郡守,楚地群盗陈胜等人都是丞相的邻县之党,所以楚盗公开行动,经过三川郡,李由闭门不肯出击,据说李由还与他们有书信来往;第三,丞相居外治事,权力大于陛下。三个方面加在一起,李斯怎么能不危险呢?
二世一听,就想逮捕李斯,但又怕情况不实,于是派人对李斯父子进行督察。李斯上书揭发赵高,秦二世不但不听,还怕李斯杀赵高,把消息透出了给他。赵高又趁机进言诽谤,终使二世下令逮捕李斯,并交赵高审察治罪。把李斯看作眼中钉的赵高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。他严刑逼供,李斯屈招。赵高上报,二世下令判李斯族刑,夷灭三族。二世二年(公元前208年),李斯被押赴咸阳市受刑,先黥面、割鼻、断去左右脚趾,再拦腰斩为两段,最后剁成肉酱,合家灭门,无一得生。
3.透支民力:
秦二世为修宫筑室,役使民夫,横征暴敛。其中最大的工程,就是继续修建秦始皇未完成的阿房宫,此外还继续修筑直道、驰道、骊山墓和各项土木工程。又调征5万精兵屯卫咸阳,演习射猎。命各地那县向咸阳转运粮草,转运者自带食物,不得食用咸阳300里内的谷物。赋敛日趋沉重,徭役越来越多,这样肆无忌惮的狂征滥调,民力枯竭,渐渐地就使国家到了无人可征的程度。
三、指鹿为马:皇权崩塌的黑色寓言
赵高不仅是阴谋家,也是野心家。从唆使胡亥夺位的那一天起,他就开始控制了这位玩乐皇帝。胡亥即位后,沉迷于享乐(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载:“二世燕居”),将朝政完全委托给赵高处理。他曾对赵高说:“夫人生居世间也,譬犹骋六骥过决隙也。吾既已临天下矣,欲悉耳目之所好,穷心志之所乐...”
李斯死后,秦二世拜赵高为丞相,事无大小都由赵高决定,赵高成了实际的独裁者。二世三年(公元前207年)八月,赵高为了测试自己在朝中的绝对权威,并清除那些不依附于自己的大臣,精心策划了一场“指鹿为马”的闹剧,来检验群臣的态度。赵高趁群臣朝会之机,把一只鹿牵来献给二世,声称是一匹马。二世大笑,说:“丞相真会开玩笑,这不是鹿吗?你却指鹿为马。”他问群臣左右,左右慑于赵高的淫威,大都附和赵高说是马,有的沉默不语,只有少数人说是鹿。事后,凡是说鹿的人都被赵高杀害。从此群臣更加畏惧赵高。
赵高指鹿为马一事使二世误以为自己得了迷惑病(史载“二世惊,自以为惑”),于是召来太卜占卜原因,并躲进上林苑斋戒避祸去了。
四、帝国倾覆:从拒信叛乱到被迫自刎
二世元年(公元前209年)七月,北边渔阳郡(今北京密云西南)需要一批戍卒。朝廷见无人可征,便开始征发小官吏闾左。当陈胜、吴广等九百名楚地闾左走到大泽乡(今安徽宿县附近)时,正赶上一场大雨,耽搁了行期。按照二世更改后的律条,戍卒不能即时到达指定的戍守地点,要处以斩首的死刑。在这种景况逼迫下,陈胜、吴广毅然举起了武装起义的旗帜。不长时间,反抗秦朝统治的武装斗争就遍布了关东各地。六国名号复起,诸侯林立,各自称王,矛头共同指向秦朝官府。陈胜的部将宋留打到武关,另一部将周文则率数 10万大军直奔函谷关而来。
昏庸的秦二世接到报告,宁肯信其无、不肯信其有。于是,大臣们都尽说些“好话”。有一次,他召见博士们讨论此事,有人主张“发兵镇压反叛”,二世硬不承认有“反叛”,当然也不肯“发兵”。后补博士叔孙通见二世是一个鼓欢听好话的昏君,就说:“他们说的都不对。现在天下合为一家,拆掉了城防,销毁了兵器,明主在上,法令在下,臣民奉职,四方安定,哪里还有敢造反的!陈胜等人不过是一群狗盗鼠窃之徒而已,何足挂齿。地方正在逮捕归案,陛下无须多虑。”二世听了这番话,称赞叔孙通答得好。接着,又让博士们重新一一回答,有的回答是“造反”,有的回答是“盗贼”。回答盗贼的没事儿,凡是回答造反的,一律以“不应该这样说”的罪名下狱查办。二世赏赐叔孙通一套衣服,二十匹帛,并任命他为正式博士官。这样一来,官吏们就猾了,从不以真情实况汇报,总是说些“群盗结伙抢劫,那县正在追捕,现大都落网,不值得担忧。”二世一听,立即喜形于色。故此不管形势多么严重,二世皇帝一直盲无所知。
此时,秦帝国国内的形势已经急转直下。陈胜的大军进逼咸阳,终使秦二世得知形势的严峻,遂采用少府章邯的对策,命其为统帅,率骊山刑徒出战迎敌。骊山刑徒常年吃苦,获赦以后,作战勇敢,加之兵器锋利,装备精良,所以刑徒军成了一支战斗力最强的秦朝主力队伍。章邯很快就击溃了入关的农民队伍,并出关东进镇压各部。二世又派长史司马欣等人率兵增援,章邯如虎添翼,先后在阵郡(今河南淮阳)大破陈胜部,在定陶(今属山东)战胜项梁部,在临济(在河南封丘东)消灭魏咎部,然后北渡黄河击赵、把赵歇包围在巨鹿(今河北平乡西南)城中。二世三年(公元前207年)年初,各支反秦武装向巨鹿汇集,为赵解围。从而形成了与秦军主力决战的形势。
这年夏天,项羽破釜沉舟,率领凶猛骠悍的楚军前来决战,章邯措手不及,连连失利。章邯派司马欣到咸阳请求援兵,赵高拒绝接见,不发一兵一卒。章邯在战场失利和朝廷不信任的双重压力下,率秦军投降项羽。于是,关东各路反秦武装纷纷向西而来。
章邯的投降对二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。移居望夷宫后,他终日闷闷不乐。《史记》记载,胡亥在得知起义军日益逼近后,曾派人 谴责赵高:“丞相是怎么治理天下的?为什么贼寇如此猖獗?”(原话大致为:“丞相何故使盗如此?”)这加剧了赵高的恐惧和杀心。
就在二世移居望夷宫的第三天,赵高布置掌管宫廷警卫的郎中令弟弟赵成为内应,女婿咸阳令阎乐组织吏卒,诈称追捕盗贼,径闯望夷宫殿门,采取突然袭击的手段进行逼宫。
女婿阎乐率兵攻入胡亥所在的望夷宫,逼其自尽。
胡亥哀求:“愿见丞相一面!”被拒。
再乞:“愿得一郡为王…”不许。
复求:“愿为万户侯…”仍拒。
最终哭求:“愿与妻子为黔首(平民)!”
阎乐冷言:“臣受命于天,为天下诛足下!”
此时,这位昏庸的皇帝才明白,把他逼到这步境地的人,正是他的宠臣。二世求生无路,悔恨莫及,只好拔剑自尽。
秦二世皇帝在位3年,终年23岁。死后照黔首(平民)的身份和礼节葬于杜南(今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曲江池村南缘台地上),俗称“胡亥墓”。没有庙号和谥号。
胡亥的名字,永远与“指鹿为马”“望夷之祸”等典故相连。他的统治以残暴和昏聩著称,其三年帝王生涯成为“权力失控”的典型案例,被后世视为亡国昏君的象征。
发布于:河南省汇盈策略-靠谱股票配资门户-广西股票配资一览表-配资门户网站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