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6月的陆家嘴论坛,气氛说不上轻松。A股市场正处在多空对峙的风口浪尖,有人看多,有人看空,整个市场情绪像拉满的弦,随时要崩。
证监会主席吴清在陆家嘴论坛上的发言,像一颗石子投入水面,激起层层涟漪。现场在上海,时间定格在6月18日。
吴清开门见山,直指市场制度的问题。他说要提升包容性和适应性,市场听到这话,有人松了口气,也有人更紧张了。
说到底,A股市场一直在找出路,想在全球资本的洪流里站稳脚跟。吴清这次强调深化科创板和创业板改革,还是老话题,可这次气氛不一样。
他说要让科创板起“试验田”作用,这话其实有点无奈。过往的改革,市场并不都买账,很多人觉得试验总是试,实打实的成效呢?
吴清又提到要推出“1+6”政策措施,这让人好奇,背后到底有多大动作。政策频出,市场却依然反复,信心总是差点意思。
当天,证监会宣布会批复全国首批2只数据中心REITs注册。这在业内算得上大新闻,毕竟数据中心和REITs的结合,在中国资本市场是第一次。
消息一出,科技圈有人欢喜,有人观望。有人觉得这是“新基建”的鲜明信号,也有人怀疑REITs会不会像以往新产品一样,昙花一现。
吴清还说,接下来会支持科技企业用知识产权和数据资产做资产证券化。这想法挺超前,但现实呢?数据和知识产权真的能变现吗?资本市场敢不敢接手?
当天,吴清还提到基金份额转让业务要从试点变常规。他说要畅通多元化退出渠道,投资人关心的是,退出会不会更容易,还是又一个“说得多、做得少”的改革?
耐心资本、长期资本,这两个词出现得很频繁。吴清强调要壮大这些资本,其实大家心里明白,短线资金太多,市场起起落落,缺的就是能坐得住的“长钱”。
他说要推动社保基金、保险资金、产业资本参与私募股权投资,这些资金体量大,进场能不能带来稳定,还得看实际效果。
当天还有一条信息,吴清说要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投向科技企业。说到底,科技创新得有钱“烧”,但这些钱能不能烧出成果,市场一直在打问号。
科技创新指数、公募基金产品层出不穷,资金却总是犹豫。有人说,A股缺的不是产品,是信心。
资本市场很多人把上市当成终点,吴清反而说,上市只是起点,融资只是工具。监管层想传递的是,企业上市之后才是真正的考验。
他承诺要完善上市公司全链条监管,市场其实都懂,问题往往就出在上市后。信息披露、治理结构、业绩承诺,哪一样不是老大难?
当天,吴清还点出了老问题:内幕交易、操纵市场、利益输送。他说要从严监管,严惩违法行为,这话每年都说,市场还是担心那些“浑水摸鱼”的人混进来。
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,听起来很温暖。可现实是,散户经常成了“韭菜”,监管的“牙齿”到底有多硬,还得看后续行动。
创业板的第三套标准即将启用,这是当天吴清特别强调的内容。支持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,听起来很大胆,市场却开始担心,会不会风险更大?
新标准意味着更多企业能上市,创新企业有了融资渠道,但投资人担心盈利遥遥无期,最终埋单的还是市场。
吴清当天还谈到资本市场对外开放。他说要加快落实一揽子重点举措,外资的准入、投资运作要进一步优化。
他说要把更多产品纳入外资交易范围,QFII可交易期货期权品种要拓展到100个。对外开放提速,市场又开始权衡,外资进得来,走得快不快?
人民币外汇期货、液化天然气期货这些新产品,吴清说要推动上市。看似为企业管理汇率风险,背后其实是增强中国资本市场的全球竞争力。
当天气氛很微妙,市场既有期待,也有不安。政策不断推陈出新,改革的步子迈得很大,但市场的疑问从未消失。
资本市场生态要支持全面创新,吴清的话语里有焦虑,也有期待。创新和风险,这两股力量一直在拉扯。
站在2025年6月18日这个节点,A股的方向并不明朗。监管层想通过一系列改革重塑信心,但信心不像政策,喊出来就有。
这场论坛之后,市场有些躁动。有人看多有人继续观望,分歧还在扩大。
吴清的话句句在理,可现实总是比理想复杂。资本市场的每一次改革,都是一场博弈。
制度要更包容,市场才有活力。可一旦放松,风险也会悄然滋生。
监管和创新,本就是一对矛盾体。放得太松,容易出乱子;管得太紧,又压抑了活力。
中国资本市场想要成为全球重要一极,既要稳,也要活。这种平衡,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
2025年的A股,身处风口浪尖。每一项新政策都可能成为转折点,也可能只是短暂的涟漪。
投资者希望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,而不是政策口号。监管层要用行动证明,市场的信心可以被重塑。
论坛结束后,市场依旧在波动。真正的考验,还在后面。
汇盈策略-靠谱股票配资门户-广西股票配资一览表-配资门户网站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