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15日,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经济数据。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一项,是房地产。
这一次,没有“强劲反弹”的字眼,也没有“阶段性企稳”的定调。数据本身,就写着一句话:
这场行业修复,远比想象中缓慢。
01
投资还在跌,新开工几近冰封
从过去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表现来看,“下行”仍然是最基本的判断。
1-6月,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为4.67万亿元,同比下降11.2%。其中住宅投资3.58万亿元,下降10.4%。
这是连续第三年同比负增长,也是疫情以来投资最疲软的一个半年。
最值得警惕的,是“新开工面积”这个指标——同比下降20%,降幅比去年全年还高。
这意味着什么?
不是没钱盖房子了,而是开发商干脆选择不盖了。
从动机上说,这是一种主动收缩。
在政策持续宽松的环境里,他们依然选择“收手”,说明判断预期仍未好转;
从行业视角看,这也是一条冷冰冰的信号:
真正的拐点,没来。
02
销售降幅收窄,但量能仍弱
和2024年同期相比,商品房的销售数据看上去没那么难看了。
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45851万平方米,同比下降3.5%;销售金额下降5.5%。
如果只看数字,这比去年明显好转,但如果放到历史维度里——依然处于历史低位。
回暖的,是边际;还没有回来的,是信心。
不少开发商在一季度集中推盘,加大促销,有些地方甚至打出了“一口价、保回购”的营销口号。6月的“618式”特价,也推动了短期成交。
但这种“以价换量”,不是根本解法,更像是一种战术喘息。
03
库存连续4个月回落,但还不够
6月末,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为76948万平方米,比5月减少479万平方米。这已是库存连续第4个月下降。
很多人把这看作市场好转的先兆。
但如果我们放大视角,会发现:
• 当前的库存总量,依然远高于2021年水平;
• 四个月的连续回落,在整体库存周期中,还只能算“小波动”;
• 结构性问题依旧突出——去化快的,集中在核心城市个别项目,三四线城市的大量存量,仍然处于“去不掉”的状态。
如果把库存比作病人身上的“水肿”,现在的退烧,只是部分缓解,远没有根治。
04
融资回暖,但开发商更谨慎了
一个不容忽视的变化是:企业到位资金的降幅收窄了。
上半年,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为5.02万亿元,同比下降6.2%,比去年同期回升不少。其中,国内贷款同比略增0.6%,表明银行信贷确实在发力。
但这笔“回暖的水”,大多数房企并没有立刻用来铺开新投资,而是更理性地用于债务展期、缓解现金流。
说得更直白些:
钱,是进来了。但企业更惜命了。
没人再轻易加杠杆。很多房企已经从“高周转思维”切换到了“生存本能”:项目做得再少,也要安全;销售再慢,也要稳住信用。
这背后,是行业从“融资驱动”向“运营驱动”的逻辑转向。
05
一线城市仍是主战场,低线城市仍在冷却
从不同城市来看,一线城市的成交表现是相对稳定的。
例如,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的核心地段,部分中高端盘依旧保持较高去化率。而二线城市中,杭州、成都等少数城市也因政策宽松带来一定热度。
但在三四线,情况就截然不同了。
没有新增人口、没有高收入群体、没有经济支撑,过去依靠“棚改+信贷”的销售逻辑,已经难以为继。
政策支持在发力,但市场响应慢了很多。就像一个人摔了一跤,政策把他扶起来,但他不敢立刻往前走了。
市场情绪,还在回来的路上。
06
政策发力,仍在“托而不举”阶段
在政策层面,从去年四季度开始,“因城施策”已全面加速。
• 核心城市放松限购、降低首付、调降房贷利率;
• 国家平台加速收储部分闲置地块;
• 旧改、保障房、城中村改造等“新三样”开始接棒;
这些动作的核心目标,并不是让市场大涨,而是稳住底部——避免系统性风险。
所以我们看到,现在政策更多是“托”,而不是“举”。
这是一种审慎的处理方式,也说明官方对市场恢复的时间表,是中长期的。
不是一个季度,可能也不是一年。
结语
这一次的半年报,既没有惊喜,也没有新的转折。但它很真实。
• 投资仍在萎缩,意味着开发商还在收缩;
• 销售略有恢复,但不具备趋势;
• 融资环境好转,但企业选择保守;
• 政策在给力,但市场还在观望。
中国楼市,正在进入一个“慢恢复”的通道:
没有快速反弹,但也不会彻底塌陷。核心资产仍有价值,边缘市场需要时间消化。开发商不再奔跑,而是在存量时代寻找新解法。
现在比的是谁能活下来,谁能跑得久,谁能在修复过程中沉下心来,做好产品、稳住现金流、守住信用底线。
这是一个全行业向“现实主义”回归的时代。
汇盈策略-靠谱股票配资门户-广西股票配资一览表-配资门户网站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